重磅!保险业重拳出击防欺诈,意外险风险名单拟行业共享

来源:保险文化
银保信发布《意外险风险名单共享服务方案(征求意见稿)》
近日,重磅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意外险风险名单共享服务方案(征求意见稿)》,保险提出将根据评定标准,业重意外依托反欺诈系统,拳出欺诈针对欺诈事实确凿、击防清晰的险风险名行业意外险风险信息,建立风险名单机制,单拟并且面向行业提供免费的共享意外险风险名单共享服务。
这意味着继意外险风险认定标准统一后,重磅与之相匹配的保险行业风险名单信息共享方案也正全速落地,千亿级规模的业重意外意外险市场将迎来整肃。
银保信指出,拳出欺诈《方案》旨在通过一点报送、击防多方查询的险风险名行业方式,实现意外险风险信息行业共享,单拟与行业共同构建共治、共享的反欺诈生态。
保险公司风险名单的管理主体
据了解,《方案》从意外险风险名单评定、名单报送、名单查询、名单管理全流程做出拟定。保险公司是评定意外险风险名单、报送意外险风险名单,同时也是所报送风险名单的管理主体。
从具体流程看,保险公司首先依据风险行为对主体进行评定,明确是否列入风险名单;其次根据风险行为造成的客观事实对主体进行定级,判断其列入风险名单的风险等级。
那么以什么标准进行风险定级?据悉是根据2020年11月银保信与中保协共同牵头、联合11家保险公司成立了课题组,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后,研究制定的《保险行业意外险风险名单评定指引》。该《指引》是一套全方位刻画主体风险行为、风险等级的评价体系。以六种风险行为和四级风险等级为框架,先依据风险行为对主体进行评定,明确是否列入风险名单,再根据风险行为客观事实对主体进行定级,判断其列入风险名单的风险等级。
具体来看,六大风险行为包括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夸大损失的程度;故意不如实告知。
四大风险等级:一级风险:主体因风险行为被权威机构(法院、行政机关等)刑事判决或行政处罚;二级风险:主体因风险行为被公安机关立案;三级风险:主体的风险行为尚未达到一、二级认定标准,但对行业造成影响;四级风险:主体的风险行为尚未达到一、二、三级认定标准,但对3家以下(不含3家)保险公司造成影响。
重拳出击意外险欺诈
保险欺诈行为包括诈骗人员虚构保险标的、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来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近年来,保险诈骗活动以保险金诈骗为主,多发生于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等领域。
今年年初,南宁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家族式意外险骗保案。一团伙成员先向多家保险公司购买人身意外险,再自伤自残、住院治疗,接着伪造发票向投保的保险公司发起理赔,骗保上百万元。
业内人士称,意外险之所以成为不法分子的骗保工具,一是其具有较高的杠杆属性,二是保险公司风控缺失,三是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推进。
意外险骗保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行业内的风险信息没有进行共享。投保人在多家保险公司分别投保后,如果没有进行风险共享,这样的投保行为很难判定为是有风险的或者不正常的。
此次《方案》的落地,那些多投保尤其是在短期内集中投保多家保险公司的,而且投保的保额显著高于投保人的收入和家庭财务的情况将会被及时发现,一方面可以避免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欺诈事件发生。
相关文章
视频|民生加银基金医药组组长王泳鑫:医药迎配置良机!医药何时乘风起?聚焦医疗板块的投资机会
视频|民生加银基金医药组组长王泳鑫:医药迎配置良机!医药何时乘风起?聚焦医疗板块的投资机会 2022年09月01日 18:01 市场资讯2025-07-08探访义乌世界杯纪念品生产厂家:凭优质产能拿下近百万颗足球授权
距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还有30天,义乌加工的世界杯商品热销海外。获得卡塔尔世界杯商品生产授权的体育用品公司负责人吴君勇称,从2021年11月起,他的工厂就开始筹备、加工世界杯纪念品,目前工厂正加2025-07-08- 财联社上海10月21日讯编辑 黄君芝)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周四警告称,欧盟限制天然气价格的提议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本就能源紧张的欧洲在今年冬天失去更多供应。朔尔茨警告称,这可能会在欧洲2025-07-08
- 文/陈桥辉Tech星球独家获悉,抖音本地生活在成都新建大本营,还已成立了外卖业务和团购配送业务,已形成到家团购、到店团购、旅行等多方位的业务版图,并且餐饮外卖业务将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试点。除北京之2025-07-08
三六零净亏20亿、360数科净赚30亿,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作者:壹零2022年,走进了至暗时刻。昔日主业的“互联网业务”不可避免地走向日渐式微、经历了回A上市后首次由盈转亏、大规模裁员甚至传出整个业务解散的消息、上交所对于大额亏损的问询、跌无止境的股价表现,2025-07-08- 据德媒《经济周刊》,在去年一份由舆论观察调查公司组织的问卷中体量为2000人),仅有约27%的德国人会想到购买中国汽车,有33%的人断然拒绝购买中国品牌汽车,有25%的人态度相当消极。但近期,欧洲媒体2025-07-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