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复产调研:需全产业链复工,打通全国物流专线
原标题:汽车产业复产调研:需全产业链复工,汽车打通全国物流专线
今年4月以来,产业产业多家品牌汽车企业负责人呼吁尽快复工复产,复产否则芯片短缺和疫情双重影响下,调研会导致供需更加失衡以及车企停产。需全线
近日,链复流专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以及长期研究产业链、工打国物供应链的通全学者,对目前汽车产业能否顺利开工,汽车以及目前阶段快速复工复产所面临的产业产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认为,复产汽车产业链长,调研产业链中间有一个环节受到阻碍,需全线整个复工复产就非常的链复流专困难。汽车产业又是工打国物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所以,如果汽车产业不能够尽快恢复,对今年上海的经济影响非常大。首先要考虑全产业链的协同复工复产,让上游、中游的企业优先复工,只有这些企业率先复工,整车厂才有可能复工。
复工不代表完全复产
汽车制造业是上海市的支柱产业,2021年上海汽车工业总产值7585.55亿元,占上海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17%。
汽车产业的复工复产安对上海经济顺利运转有重要影响。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幅增长1.9倍。上海市永达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天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订单需求量非常大。不论是豪华车还是新兴的新能源品牌,都不同程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当部分车型都出现了排队3-6个月才能拿车的现象。”
去年汽车行业虽然持续受到“缺芯”影响,但是需求侧依然强劲,全年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0.8%。截至去年12月底,近60%的新车零售企业库存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上海市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下称《复工复产指引》),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第一批复工重点企业“白名单”中,与汽车相关的企业超过240家。
实际上,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上海市约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保持封闭生产状态,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力、芯片、医药和必要防疫物资生产等领域。
上海汽车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奉贤南桥科技城以及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等地。其中,上海国际汽车城是上海市汽车制造业最重要基地,这里集聚了包括大众、蔚来等整车制造商,以及众多国际化零部件企业,实体类企业高达700余家。
据了解,在上述前三个汽车园区内,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员工坚持在岗,坚持封闭生产,保持运转。但是,十余天过去,工厂的原材料库存面临不足,急需打通物流,补给原材料。
《复工复产指引》发出后,4月19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8000名员工到岗。特斯拉方面表示,整车零部件还有一周左右的库存,目前在多部门协调下积极推动100多家供应商复工复产,并畅通物流链。
在3月下旬疫情刚开始时,就推动500多家核心供应商建立了14天零件库存+14天成品库存,确保项目不停,平稳运行。白名单发出后,上汽集团于4月18日正式启动压力测试,全面排摸复工难点和堵点,4月19日在临港乘用车工厂完成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下的首台车下线。
表面看来,第一批复工复产已经逐渐走上正轨。但是,汽车零部件多,产业链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汽车相关企业来说,复工不代表完全复产,真正实现复产还要打通物流、资金流、劳动力流动等。
打通物流,不要忽视海关
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和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COO陈俭告诉澎湃新闻,由于公司属于半导体设计公司,在园区租赁物业办公,疫情期间,员工居家办公,没有办法留守在公司,收发货、订单签约受到影响。
“最主要影响还是物流。物流是经济的血液,停掉物流,经济就停滞下来。我们买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等,要么在物流的中转站,要么是在供应商,都在途中。”
据陈俭介绍,公司有一些原材料、精密仪器和设备来自海外,比如半导体6英寸碳化硅晶圆,进口率超过80%。有一些设备目前已经到海关,但海关停滞了,报告文件没办法处理,调试工程师在上海居家,没办法现场工作。半导体设备现在的交货期都很长,一旦出问题,再买再次交货需要一年时间。
“上海仓库发货最紧急。海关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可以慢,但是不要停。”陈俭建议。
同为芯片设计企业的云图半导体也表示遇到了包括物流在内的难题。公司是设计企业,总部在苏州,封装和测试都在外地(西安和广州)。上海分部主要负责运营和销售,目前苏州物流虽相对上海较好,但是收发货仍然需要相对集中进行。公司市场总监张伟表示,公司需要通过物流公司邮寄样品。“之前接受订货是通过代理商,如果代理商在上海,就无法发过去。若代理商的客户有紧急的需求,需要我们直接发给客户,价格、出库单、交付程序等都要修改。这也必然给供应链物流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建造专门的物流通路,企业愿意承担一端的责任
昆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复工并不等于复产。因为快递停了,原材料进不来。人员到位了,但是原材料没到位。我们过去的库存有限,只够撑几天。汽车产业链很复杂,哪怕缺一个原材料就没办法复产。”
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原材料怎样进到各大工厂,物流通路打通对后面的复产复工非常关键。
陈奇表示,现在物流只有少数通路,并且管控很严格。希望能够打通专用的物流通路,不然复产复工无法产生有效的成果。当下,人们对疫情仍有担忧。“所以,物流通路打通以后,可以进行端到端的管控,让企业来承担一端的责任。比如,物流车到达工厂后,我们企业愿意负责物流人员的抗原检测、包裹消杀等服务。这也是企业复工复产应该承担的责任。”
打通物流、供应链,必须全产业链复工
芮明杰则认为,汽车产业生产的恢复,不仅是一个整车厂的恢复,需要整个产业链都能够恢复,比如说上游提供汽车钢板材料的企业,中游提供零部件的企业,这些都需要复工,如果这些都不能复工的话,那整车厂就没办法进行整车的组装生产。但是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并不都在上海,有的在长三角,有的在全国范围,甚至还有的在国外(比如某些零部件比如说汽车芯片)。因此,汽车产业的复工复产,要考虑全产业链的协同,甚至首先要让那些上游、中游的企业先复工,才会有整车厂的复工。
此外,打通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光是上海市,需要全国一起打通。有很多供应商可能在外省市。他们的东西进不来,我们东西出不去,那只能是象征性的复工,把机器开动一下也叫复工了。
图2:特斯拉号称零库存“朋友圈”, 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纷纷“入圈”并在特斯拉厂区周边布局自建工厂。其供应链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以保证可以随时响应生产计划,调配零部件。数据来源
在芮明杰看来,整个复工复产,产业链中间有任意一个环节受到阻碍就非常困难。因为汽车产业是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果汽车产业不能够尽快得到恢复,对今年上海的经济影响一定是非常大。
芮明杰建议,要复工复产,首先需要考虑现行的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如何恢复。此外,还有资金链的问题,劳动人员问题。只有解决了资金流、物流,劳动力的流动等问题,才能够有序复工复产,实现原来的生产目标。
(责任编辑:知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编辑 叶峰 根据乘联会统计,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6万辆,同比增长85.8%,环比增0.4%,在车购税减半政 ...[详细]
-
乔庆文是黄龙县有名的种植专业户,同时也是国家级农村合作社——黄龙县庆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参与了黄龙县2022年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他说到:“黄龙苹果果子大、味道好、颜值高,很受市场欢 ...[详细]
-
消息面:1、内蒙矿难阴影还未结束,四川又发生非煤矿山顶板事故,已致5死3伤;2、唐山、邯郸因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多家钢厂表示计划烧结限产30-50%,邯郸市2月26日12时起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具体 ...[详细]
-
起底注册制IPO估值造假产业链!慧辰股份:估值注水大法好,保荐券商吃得饱,散户买单妙妙妙!
来源:市值风云 IPO募集了5.6个亿,相当于上市前的2019年净利润的9倍多。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就像我们老板画的饼,可大可小,收放由心,大到可以有两丈长短、碗口粗细,小到可以变成绣花针放到耳朵 ...[详细]
-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发挥商业保险功能构建多支柱保障体系
来源:经济参考报近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表示,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社会保 ...[详细]
-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许诺)2月26日,在吉林长春举办的2023中国工业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工业经济年会主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在演讲中指出,工信部将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 ...[详细]
-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2月27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详细]
-
转自:证券时报近日,《福布斯》杂志公布2023福布斯香港50大富豪榜,香港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以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蝉联榜首。《福布斯》表示,尽管基准的恒生指数较一年前制作本榜单时下跌了 ...[详细]
-
专访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明年上半年或是最糟糕的时期丨连线·环球经济学家罗伯森预期,如果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见顶回落,新兴市场将实现强劲反弹。2022年全球经济和资产价格经历动荡,临近年底,全球经济 ...[详细]
-
巴菲特股东信提到了什么:美国经济、接班人、股票回购......
财联社2月26日讯编辑 夏军雄)当地时间周六2月25日)早晨,在提交财报的同时发布了投资界“圣经”—— 股神”巴菲特的年度股东信。尽管由于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去年激进加息,股市和债市在2022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