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创业板改革不停步 激发创新企业成长动力

炒股就看,中证权威,金融济学家潘激专业,研究院首及时,席经全面,宏胜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创业创新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迎来两周年。板改2020年8月24日,停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股票发行注册制平稳落地,企业首批18家企业敲响了上市的动力钟声,从增量迈入存量,中证中国资本市场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强音。金融济学家潘激
两年来,研究院首步入注册制时代的席经创业板,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宏胜在支持科技创新,打造多元包容的创新企业上市高地方面有哪些举措?带着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他用数据说话,立体式地呈现了这两年来创业板的改革成效,以及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
“优创新、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
证券时报记者:创业板注册制运行两周年来,形成了优质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良性态势,涌现出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它们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市场表现不俗,您如何看待注册制下的新创业板这两年的变化?
潘宏胜: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创业板的初心和“传统强项”,目的是通过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培育和支持相关行业的上下游优质企业,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运行两年来,创业板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优创新、高成长”的企业,在推动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一是坚守定位,服务创新发展的质效明显提升。创业板坚守“三创”“四新”板块定位,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更大力度的支持。两年来,创业板注册制下上市公司战略新兴企业共307家,占新上市企业家数的86.5%,其中近90%是高新技术企业,近20%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上市公司累计IPO融资3287.6亿元中85%投向战略新兴企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企业融资规模合计超过50%。
二是行业分布广,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创业板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市值占比达73%,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著。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战略新兴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18.6%)、高端装备制造(14.9%)、新材料(13.8%)、节能环保(13.5%)、生物产业(11.8%)等五大行业上市公司合计家数占比超过70%,大大强化了创业板的传统强项,板块创新的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目前创业板上市企业有285家,总市值近2.4万亿元,涵盖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经济等各细分领域企业。在通信领域,创业板聚集了该行业四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涵盖从通信器件、设备到实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和物联网、IDC、云计算等细分行业。
三是企业创新动能强,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全球疫情,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技术优势和独特经营策略应对外部冲击。2021年,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平均增长34%,高出创业板公司整体研发费用增速4个百分点;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83%,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9.1%,高出创业板整体水平3.2个百分点;新上市公司中55%的公司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20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4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大于50%,1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这些上市公司体现出很强的增长韧性,为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证券时报记者:创业板设置包容多元上市条件,在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改革成效如何?
潘宏胜:创新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提升创业板包容性既是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板块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在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主动满足和更好服务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发展需求,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创业板上市的包容性增强,上市效率明显提升。从上市标准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增设了以市值为基础的上市条件,申报企业可视自身情况灵活选择“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或“预计市值+营业收入”上市条件,并优化业绩指标、同业竞争等发行条件,上市条件趋于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目前,分别有330家与9家企业以第一套、第二套上市标准上市。从上市时间看,截至2022年7月底创业板注册制累计受理首发企业1014家,平均每个交易日受理2.1家企业,企业申报创业板的积极性较高。如2022年6月创业板共受理首发企业144家,占全市场受理首发企业数量的32%。审核端平均用时54个自然日(38个工作日),显著低于3个月的审核时限要求。
二是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便利性提高,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过去的再融资发行条件门槛较高,很多创业板公司无法满足“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和“最近两年盈利”等条件,上市后无法及时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再融资注册制改革从发行条件、小额快速融资限额、批文有效期等方面优化制度安排,压缩审核注册期限,提高了再融资效率。截至2022年7月底,503家次再融资申请拟募集资金近4000亿元,平均每家次10.7亿元,其中264家次为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2884.6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额快速再融资制度。这一方式资金到账快,能高效满足中小企业“补血充能”的需求。从相关数据看,17家已实施完成的创业板公司从已受理至注册生效平均用时9个工作日,最快为6个工作日,较好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此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还补齐了重组的制度短板,统一了标准,重组上市取得新突破。2022年6月,重组上市获得注册批文,成为2019年放开创业板重组上市限制后的首单案例。
持续推进创业板
改革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这几年的全面深化改革让资本市场形成了“进退有序”的新生态,创业板下的注册制,作为改革的先锋,加强一线监管、畅通市场出口、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成效如何?
潘宏胜:注册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其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一线监管、完善退市机制是关键环节。两年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市场约束。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两年来,根据新兴产业特点和投资者需求,创业板完善分行业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建设,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意识,健全涵盖五大产业和15项具体业务的信息披露指引体系,完成了对自律监管规则体系的“立改废释”,初步构建了与注册制相适应、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上市公司有效精准监管机制。
二是强化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为注册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家数快速增长,新宏观形势下上市公司领域的风险也发生演变,加强一线监管对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确保注册制改革稳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板注册制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以科学监管为例,深交所自主研发了企业画像系统,形成了公司及相关主体画像模块、风险监测模块、定期报告审查模块及财务舞弊模块的全方位科技监管系统布局,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数据显示,2021年年报企业画像系统共提示超1.7万条异常信息,大幅提升了上市公司年报审查效能,对于及时发现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多元化退市制度,推动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贯彻新《证券法》和《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具体要求,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质量和强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出发,创业板对退市机制进行改革,新增市值指标、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优化退市流程。注册制实施以来,创业板共有13家公司被终止上市,破产重整和重组上市等退出渠道逐步完善,市场出口有效畅通,市场化、常态化、多元化退出机制逐步形成。
证券时报记者:把时间拉长看,如何评价创业板13年的市场建设成绩?对下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言?
潘宏胜:对比全球创业板市场,深交所创业板从首批28家企业,发展到现在超千家规模,可以说是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创新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培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22年8月23日,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1175家,总股本5523亿股,累计IPO融资近7665亿元、再融资近9546亿元,股权融资总额1.72万亿元,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创业板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促进创新企业持续成长和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不断优化。创业板已经培育了10余家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涌现出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是符合创新特点的配套制度和产品体系日渐完善。创业板投资者数量超过5000万,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超过五成,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5.7%,创业板指自发布以来累计收益185%,涨幅位居世界主要市场指数前列。注册制改革以来日均成交2166亿元,2021年成交金额54万亿元,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注册制改革为创业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持久活力。总的看,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取得积极成效,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改革的引领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下一步,为更好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巩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创业板改革创新。一是坚守板块定位,动态完善创业板“三创”“四新”标准,推动更多创新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各板块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格局。二是持续完善创业板注册制基础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促进中介机构提高执业质量,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探索与注册制相配套的制度创新,为全市场注册制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坚持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健全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积极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不断增强市场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 11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发布了1张罚单,剑指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罚单显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案由)为:1.审查审批不尽职,超需求发放流动资2025-07-08
- 国美零售宣布拟重组公司业务板块 目标三年超越历史最好水平本报记者 贾 丽8月19日晚间,国美零售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8月22日正式复牌。同时,国美零售宣布拟重组公司业务板块,剥离亏损业务,注入大股东两2025-07-08
- 猪价上行,农户违约“公司+农户”的现有模式存在“先天不足”资金困局未解,陷入巨亏的“养猪大户”又添新难。8月12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占公司总股本1.5%的股份遭上海市浦2025-07-08
- 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再度提价。当地时间8月21日,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在推特表示,特斯拉FSD在北美地区的售价将上调25%。这是该软件在今年的第二次涨价。马斯克写道,在全自动驾驶系统测试2025-07-08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通过设置签约环节等方式增强成果转化能力
通过设置签约环节等方式增强成果转化能力通过集中签约或议题活动设置签约环节等方式,将项目合作充分融入论坛年会中,进一步增强论坛政策传导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包括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组织京津冀5家法院签署金融2025-07-08- 本报记者 肖 伟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下午三点,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鸡蛋期货2208合约价格大涨3.85%,报收于4750点,触底反弹迹象明显。《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集贸市场了解到,2025-07-08
最新评论